资源详情

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综合练习

文件格式:DOC 上传网友:龙*
文件大小:    上传时间:2016-07
免费下载

 第七单元综合训练
【单元导读】
我们在第六单元中,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,学习第七单元,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。
本单元共选编五篇课文:三篇古代散文,两篇古代诗歌。《卖油翁》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;《三峡》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,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;《古文二则》蔡勉旃信守诺言,始终不渝,戴震好学深思,后生可畏;《陌上桑》中罗敷才貌双全,智胜“使君”。《诗五首》记事、写景、抒情,各尽其妙。
学习古代诗文,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,在诵读中品味语言,加深对作品的理解。背诵尤为重要,要善于积累知识,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。
【口语交际】
——古诗文朗诵
一、口语交际指导
培养情趣,读好诗文
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,有灿烂的文化,丰富的语言。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。语言意蕴丰富,凝炼精辟。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,陶冶情操。
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?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,借助于文字,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。第二,正确停顿,掌握诗文的节奏,朗读语速适中。第三,朗读要充满激情,仪态大方,可以借助表情、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,达到最佳效果。第四,朗读可以大胆创新,富有个性。
二、口语交际范例
城阙/辅/三秦一——风烟/望/五津一——
与君/离别/意×同是/宦游/人一——
[注]“/”是音节划分节奏,“一”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,“×”宏示不是韵脚,一般节奏朗读。
【口语交际练习】
任选一篇学过的古诗文,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。
【写作】
——我将这样度过寒假
一.创新作文指导
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。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,拓展学生的思路,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。
高尔基说:仅仅观察、认识还不够,必须想像。的确,没有想像,生活便失去光环。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,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,空想,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乏真情实感。比如本学期学过的《基因畅想》、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》,还有我们读过、学过的许多童话、科幻作品等,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。然而想像力的发挥,也不能像脱缰的马,任意奔驰,要充分考虑文章主题的需要,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,大胆想像,精巧构思,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。
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,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。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,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,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、喜庆,亲友相聚等,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。
二、写作练习
文题:我将这样度过寒假
提示:1、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,力求新颖醒目。
2、发挥想像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,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。
3、篇幅不少于500字。
【例文评点】
    我的心愿
我的心愿,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;我的心愿,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。
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,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,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……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,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。
儿时,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,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,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,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。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、白,黑来描绘我们的家。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,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。
是呀,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——环保,环保,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?
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,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: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,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,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!?然而,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,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。
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,森林资源……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?如果是绿色的话,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。
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,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。我们要让人们知道,把爱献给地球,献给我们的家,不能只为自己着想。让人们明白,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;撒播爱的种子3_Tr.A,们的心绿起来。让人们明白,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: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,一次次酸雨的下落,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……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:只有大家一起环保,才能缓解这些危机。
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,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,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,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!
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,不为地球,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。
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,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,更因为大阳的升起,它悄悄隐去,让鲜花尽情绽放!
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,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!做像露珠一样的人!
〖点评〗
这篇文章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,立意深远,引人深思,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。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,严重污染环境,破坏大自然,选取“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”“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”作为心愿,大胆想像,构思精巧,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,读来让人震动。
【单元同步练习】
第一部分:
1.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(  )
A.紫绮(qi) 碣(jie)石 飞漱(shu) 曦(xi)月
B.决眦(zi) 骊(li)驹 峭(qiao)头 绝(左山右献)(xian)
C.竦(song)峙 踟(chi)蹰 自矜(jin) 素湍(tuan)
D.岱(dai)宗 家圃(pu) 陌(bai)上 酌(zhu6)油
2.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(  )
A.着(zhao)(左巾右肖)头 朝(zhao)发白帝 未尝语(yu)我
B.千余骑(ji) 几(ji)二千年 乘(cheng)奔御风
C.青未了(liao) 回清倒(dao)影 日数(shu)千言
D.有好(hao)女 属(shu)引凄异 飞漱其间(jian)
3.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 )
A.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。
B.有友某以千金寄之,不立卷。
C.头上窝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
D.水河澹澹,山岛竦峙。
4.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(  )
A、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(略无:一点没有) 公亦以此自矜(矜:夸耀)
B、无他,但手熟尔(但:只是) 或王命急宣(或:或者)
C、以钱覆其口(覆:盖) 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(良:确实、实在)
D、重诺责,敦风义(敦:重视) 就傅读书,过目成诵(就:靠近)
5.解释下列各组中字形相同的加点词。
⑴安:尔安敢轻吾射(  )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(  )
⑵乃:乃取一葫芦置于地(  ) 先生是年乃能言(  )
⑶去:睨之,久而不去(  ) 周朝、宋朝相去几何时矣(  )
⑷绝:绝(左山右献)多生怪柏(  ) 哀转久绝(  )
⑸归:蔡召其子至,归之(  ) 来归相怨怒(  )
6.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。
(1)尝射于家圃。(  )
(2)盖聪明蕴蓄者久矣。(  )
(3)坐中数千人,皆言夫婿殊。(  )
(4)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(  )
(5)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(   )
7.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(  )
A.徐/以杓酌油/沥之。
B.自非停午夜分,/不见/曦月。
C、然则/朱文公/何以/知然?
D.有友/某以千金/寄之。
8.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译文。
(1)卒辇而致之。(  )
A.士卒驾车运着送还给他。
B.士卒用车子去接他。
C.最终用车子送还给他。
D.最终用车子送他回家。
(2)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(  )
A.即使骑着快马,驾着风,也不如它快。
B.即使骑着快马,驾着风,也不会生病。
巳虽然骑马能超过风,也没有它快。
D.虽然乘船能驾着风,也不如它快。
(3)无他,但手熟尔。(  )
A.无有他人,但是手已经熟了。
B.不是靠他人,只是自己的手练熟了。
C.没有别的,但是手熟而已。
D.没有别的,只是手熟练罢了。
9.根据课文内容填空。
(1)造化钟神秀,   。荡胸生层云,   。
(2)树木丛生,  。  ,洪波涌起。
(3)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;   ,   。
(3)尝射于家圃,  ,  ,久而不去。  ,  。
10.文学常识填空。
(1)曹操是    末年著名的    家,    家,    。我们本单元学习了他的诗歌《   》。
(2)欧阳修是    代著名的    家、    家,号  ,晚年又号  。本单元学习的《卖油翁》节选自他的《   》。
(3)段玉裁是     代     家、     家,他是戴震的  。
第二部分:
     (一)
陈康肃公尧咨善射,当世无双,公亦以此自矜。尝射于家圃,有卖油翁释担而立,睨之,久而不去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
康肃问曰:“汝亦知射平?吾射不亦精乎?”翁曰:“无他,但乎熟尔。”康肃忿然曰:“尔安敢轻吾射?”翁曰:“以我酌油知之。”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,徐以杓酌油沥之,自钱孔入,而钱不湿。囚曰: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。”康肃笑而遣之。
11.联系上下文,揣摩下列加点的词的情味。
A、公亦以此自矜。(   )
B.睨之,久而不去。(    )
C.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(   )
D.康肃笑而遣之。(   )
12.记叙文有六个要素,时间、人物、地点、原因、经过、结果。本文省略了“时间”,试填下表把其他五个要素填在表内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3.“公亦以此自矜”的“此”指什么?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。

14.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为什么久而不去?对其箭术持何态度?

15、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。

16、康肃由“忿然”到“笑而遗之”说明了什么?

17、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?

     (二)
观沧海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18.这首诗第一层写的是登临的地点和目的,具体地点是哪里?目的是什么?

19.这首诗中哪几句是写亲临时所见的景象?哪几句是想像的景象?(用原文回答)

20.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?

21.下列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(  )
A.“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”这句诗从全景写起,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,一个“何”字,一个叠词“澹澹”,表达了惊讶、赞美的感情。脚下的山岛耸立海心,又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。
B、“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”诗人写了水、山岛又写草木,写草木的原因是那里有树也有草,而且都很茂盛,可见诗人观察仔细,描写生动。
C.“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”诗人的视线从山岛回到海面,写出海上另一番景象。写了海上大风大浪的景象,声势更加令人惊心动魄,耳边似有秋风呼啸之声,惊涛拍岸之声。
D.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”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沧海之大,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,含孕群星的气派,天连水,水连天,浩浩荡荡无边无际,实在壮观极了。
     (三)
登幽州台歌
(唐·陈子昂)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22.对诗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(  )
A、前不见/古人,后不见/来者。念/天地之悠悠,独/怆然而涕下。
B.前/不见古人,后/不见来者。念天地/之悠悠,独怆然/而涕下。
C、前/不见/古人,后/不见/来者。念天地/之悠悠,独/怆然/而涕下。
D.前/不见/古人,后/不见/来者。念/天地/之/悠悠,独/怆然/而涕下。
23.“独怆然而涕下”中“怆”字读音是 ,可解释为   。
24.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。
①这首诗以抒情为主。(  )
②诗人“怆然而涕下”的原因是因为周围看不见人,感到害怕。(  )
③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中的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。(  )
④这首诗表现一种亘古的孤独和充塞宇宙的寂寞。(  )
     (四)
山居秋螟
(唐·王维)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[1]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[2],王孙自可留[3]。
[注释]
[1]竹喧:从竹林中传出的喧笑声。浣女:洗衣物的妇女。
[2]随意:任凭。春芳:指草茂花香的春景。歇:消失。
[3]王孙:贵族子弟,这里指诗人自己。
25.从诗的内容上看,这是一首  诗;从诗的体裁上看,这是一首    言  诗。
26.诗中写景的句子是    。
27.诗的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?

28.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结合诗意具体谈谈。


第三部分:写作
将《卖油翁》一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,可适当增加人物和情节,但不可改变原文的主旨。


(参考答案:1.C 2.C 3.A 4.B 5.(1)怎么;哪,哪里(2)于是,就;才(3)离开;距离(4)极高;断绝,消失(5)还,归还;回家 6.(1)曾经(2)大概,表示推测(3)不一般,这里有“人才出众”的意思(4)登(5)因为 7.D 8.(1)C(2)A(3)D 9、略 10.(1)东汉、政治、军事、诗人、观沧海(2)宋、政治、文学、醉翁、六一居士、欧阳文忠公文集(3)清、语言文字学、经学、学生 11.A、自矜,自夸。表现了陈尧咨的骄傲自大,不可——世。B.睨之,斜视。表现了卖油翁的不在意和自信。C.微颔,微微点头。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。D、笑,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高超技艺的赞许,也是一种尴尬的笑。 12.人物:卖油翁、陈尧咨;地点:陈尧咨的菜园子里,起因:陈尧咨善射、自矜,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,经过:陈尧咨看到卖油翁轻视他的箭术,忿然质问,卖油翁用酌油之事教育他,结果;陈笑着把卖油翁打发走。 13.善射 14.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只微颔之:只觉此技无他,但手熟耳。 15.“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”“尔安敢轻吾射?” 16.通过卖油翁的表演,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技术是无止境的。 17.我们无论做什么事,只要下苦功夫,多思勤练,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,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。 18、碣石、观沧海 19、亲眼所见: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想像: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 20、曹操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,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。 21、B 22.D 23.音略;悲伤 24.①√②×③√④√ 25.写景、五、律 26.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 27.听到竹林中传出了笑喧声,是洗衣物的妇女们晚上回家了;看到水中莲花一阵动荡,打鱼人的小船正顺流而下。 28.这首诗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。山雨初霁,空气清新。皓月当空,青松如盖。在这青松明月之下,翠竹青莲中,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、勤劳善良的人们,这纯洁美好的图景,反映了诗人愿过纯朴生活的理想,在这样的“空山”之中,作者情不自禁地说:“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”(意近即可))